• 1.Limited series, gifts to the hearts and in our hands
  • 2.Limited series, gifts to the hearts and in our hands
  • 3.Limited series, gifts to the hearts and in our hands

习近平: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

2015-08-07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习大大对于历史非常重视,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自有文化意识中,对历史是如此看重呢?

(一)文化架构的意义

第一,历史,在中国文化里具有架构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度越诸子百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是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所以儒学被尊为是“经”——经,本意为古时织布过程中恒定不动的、纵向的“经线”(如同现在地球上的经线);“经”的引申意思便是标准、是恒常;能被归为“经”的内容,就是确立标准的思想、是恒常不变的理论。儒家典籍,便叫做“经典”,儒家学说,便是“经学”。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

因为经部的儒学,是指导社会发展的总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学术理论;于是史部中的记述,便成为了印证儒学思想的史实,是一种具体的故事演绎。“经”与“史”相互论证、互为佐证,阐述着兴衰成败的经验得失,总结着社会发展的恒常规律,彰显着儒家理论在历史沧桑中的作用。

所以,中国的史学特点是:写“史”也是论“经”;说“事”也是说“理”。因而我们能够看到,《史记》里有“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有“臣光曰”,这都是史书的作者在讲述史实之后、又在论述其中的得失道理。而史学家在论理层面所依据的思想理论,就是儒家文化。因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大史学家,本身就是大儒学家,譬如这《史记》里的“太史公”司马迁、这《资治通鉴》里的“臣光”司马光。

史部,就是以历史真实的演绎,印证历朝历代运用儒家思想治国的正确与否。经,是用理论说话;史,是用事实证明。

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后来的两千年里,儒家为纲、定于一尊。但是,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因为儒家的独大就从此寂于无声,它们都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补充和互动平衡。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思想,就会渐入僵化、沦为僵死,而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生生不息、鲜活有力。比如,有儒家的入世、就有道家的出世,有儒家的仁爱、就是墨家的兼爱,有儒家的德治、就有法家的法治……因此,子部,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百家争鸣”怎样争、而在于“百家争鸣”可以鸣。各家共同的发声、各派不同的音效,汇聚成了中国文化这一曲八音克谐的民族大合唱。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推荐产品

  • JX型一体化纤维过滤设备
  • 圆锥破碎机
  • JXGL机械过滤器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杂盐废水MVR蒸发器

Give us any rule we'll break it. We're gonna make our team dreams come true. Doin' it our way.Believe it or not I'm walking on air.Ultra pure and fresh citrus violets, jasmine foil a sweet citrus, violet flavor is nifty and lovely